历史背景
黄巾军是东汉末年(公元184年)由张角、张宝、张梁三兄弟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军。当时朝廷腐败,宦官专权,土地兼并严重,百姓生活困苦。张角以“太平道”组织民众,提出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”的口号,发动了震惊天下的黄巾起义。
主要人物
张角:黄巾军领袖,自称“大贤良师”,精通太平道,以符水治病,在民间广收信徒。他策划了全国性的起义,但起义不久后病逝。
张宝:张角之弟,称“地公将军”,在起义中负责指挥河北地区。
张梁:张角另一弟,称“人公将军”,作战勇猛,后在广宗战败被杀。
起义过程
公元184年,黄巾军在多个州郡同时起事,头裹黄巾为标志,迅速发展到数十万人。他们焚烧官府,攻占州郡,震动京师。东汉朝廷急忙调集军队,任命皇甫嵩、朱儁、卢植等将领镇压。由于组织松散、缺乏战略,加之张角早逝,黄巾军主力在一年内被击溃,但余部持续活动多年。
历史影响
黄巾起义虽然失败,却严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。为镇压起义,朝廷下放军权给地方州牧,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形成,为后来的三国分立埋下伏笔。在《三国志》和《三国演义》中,黄巾之乱常被视为三国时代的开端。
相关记载
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在《武帝纪》《董卓传》等篇章中提及黄巾军活动。裴松之注引《后汉书》等史料补充了更多细节。黄巾军的兴衰,反映了乱世中民众的苦难与抗争。